首页 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详情
返回

专家纵论能源革命与现代能源体系建设

项目时间:2024-08-08

       一、专家纵论能源革命与现代能源体系建设

6月22日,在由“中国能源·化工30人论坛”发起的中国能源·化工强国大会上,来自能源和化工行业的20余位高层智囊,围绕“面向2035的现代能源体系”主题,展开全方位、多角度地深入研讨。

  会议达成以下重要共识:一是当前乃至“十五五”时期,我国能源发展面临碳达峰关键期、绿色贸易壁垒强化期、数字经济与新型工业化加快发展期等多期叠加,随着电力需求持续上升,以科技创新为抓手,积极发展壮大能源新质生产力,成为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核心驱动力。二是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必须更加突出以人为本,民生优先是我国实现现代能源体系建设和能源产业绿色转型的必要前提。三是人工智能(AI)正成为当今时代的先进生产力,AI技术将极大地赋能并推动能源革命,AI技术广泛应用于能源转型的全过程大有可为。四是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绿色化与智能化,加快发展绿色化生态文明和数字化智业文明,是能源转型的主攻方向。

  “中国必须实现公平的,以人民为中心的能源转型,能源绿色转型必须公平。让我们推动一个公平的转型,让每个人都能从中受益!”联合国前副秘书长、欧盟亚洲中心主席索尔海姆在致辞中,对中国能源转型的要义开宗明义,受到与会专家的高度认同。

  以人为本在任何时代任何发展阶段都是永恒的主题。让以人为本的阳光普照每一个公民,是现代能源体系建设的出发点。

  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原局长、国务院参事徐锭明表示,在能源发展和转换的过程中,人类经历了一个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不自觉到自觉,被动到主动的历史发展过程,这次能源的更替必定将把我们带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人人投身于百年大变局,共同构建发展新格局,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普惠大众。

  与会嘉宾表示,在当前中国从石化大国向石化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集中力量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建设创新型产业体系大有可为。

  新型能源体系“新”在哪儿?建立新型电力系统,持续推进“双碳”目标,制定并实施“双控”政策,持续完善碳市场体系,加快发展绿色化、低碳化的能源科技与数字化、智能化的信息科技,特别是新能源技术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深度融合创新,成为新型能源体系的核心驱动力。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史丹和对外经贸大学教授、央视财经评论员董秀成不约而同地提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驱动的核心和能源转型的关键,将推动能源化工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能源革命在呼唤新质生产力!能源系统转型需要以减碳为中心,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吴吟呼吁道。

  “能源化工行业的强国建设离不开强大的人才支撑。”中国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理事长丁文锋强调。在能源革命过程中如何走好人才强国之路?丁文锋认为,社会组织是连接政府、企业和人才的重要桥梁,随着能源化工行业的发展需求日益增长,社会组织的作用将会更加凸显。

  “要构建现代煤化工领域科学家成长梯队、培育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造就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省原副省长、山东省科协主席凌文提到。

  “人工智能将成为数字时代的生产力,将改变人类的生产关系。AI时代每天都是革命性的一天,AI技术必将推动能源革命,催生人类对可再生能源更多的应用。”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原局长、国务院参事徐锭明的观点得到了在场嘉宾的普遍认同。

  能源互联网是信息通信技术与能源系统生产、传输、使用、存储各环节深度融合的新一代能源技术,为响应国家“能源革命”和“互联网+”行动号召,各省能源互联网建设工作正如火如荼。太原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主持行政工作)孙宏斌认为,能源互联网的实质是“数字革命+能源革命”,其使命是构建绿色低碳、安全高效、开放共享的能源生态,其目标是促进能源更好互联互通和开放共享。

  上海全应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夏建涛借全应科技数智赋能打造热电能源产业新质生产力的案例,提出海量数据+智能算法+超级算力,会产生超越人类智力的智能系统,将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

  当前,中国在清洁能源技术领域优势明显,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发电占比33.74%,已建成全球最大的清洁发电体系。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温室气体减排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前置性条件,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新共识和国际竞争新高地。

  在能源转型绿色化、节能化背景下,煤炭产业链供应链将何去何从?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工尚建选提出,煤炭绿色高效分质转化是能源革命的重要路径,推进煤炭绿色高效转化利用,对推动新型能源体系构建,稳妥达成“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党委委员、副秘书长张宏指出,按照统筹能源发展与安全、统筹供给与需求思路,未来长期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将持续下降,逐渐由主体能源、兜底保障能源向调峰性、应急保障能源转变是必然趋势。煤炭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构,转型升级发展任务艰巨。加快推动煤炭“六化”建设,构建新型煤炭产业体系是重中之重。

 

 


在线咨询
电话咨询

0531-88235768

全国客服热线

二维码